《橙柿互动》:国际中文日在杭州茶山写汉字 ,全球四地国际学生共度浪漫谷雨
国际中文日在杭州茶山写汉字 ,全球四地国际学生共度浪漫谷雨橙柿互动 记者 姜仲迪 图片 房婧怡2024-04-22 07:46:56“你们知道宋韵点茶中的‘咬盏’是在干什么吗?” 中国茶叶博物馆文博馆员周彬面向台下的留学生发问。看着“biting the cup(咬盏)”的英文翻译,有人举起茶碗,轻轻咬了一口碗边;有人拿起茶筅,贴着茶碗边沿扫了一圈;还有人端着茶碗晃动,把里面的茶汤晃出一个漩涡……周彬微笑着摇摇头,揭晓答案。“‘咬盏’是看茶筅打出的泡沫在杯子表面停留的时间。斗茶的时候,泡沫停留时间长的才算赢。”谷雨时节,适逢第15个“联合国中文日”和第5个“国际中文日”,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国茶叶博物馆和杭州国际传播中心共同举办庆祝活动,在“茶都”杭州带领留学生写汉字、采春茶、品茶韵。来自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孔子学院、新西兰中医学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突尼斯分校的中文爱好者们,还通过Hangzhoufeel的海外平台在线观看和参与活动。点茶好像做蛋糕七国留学生共品宋韵茶 “谷雨谷雨,采茶对雨。”留学生们的寻茶之旅,是从一株茶树开始的。浙江中医药大学的20多名留学生分别来自摩洛哥、布隆迪、英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泰国和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不少学生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茶树。濛濛细雨中,留学生们穿梭在茶园里,跟着周彬辨认茶叶,学习采茶手法。在茶博展厅里,留学生们围住了一台“70多岁”的木制四桶茶叶揉捻机。这台老机器还能使用,只要操控推杆,四个一人多高的木桶就能联动揉捻茶叶,非常便利。有人问:“什么茶叶都能放进去吗?”周彬回答:“揉捻可以破碎茶叶细胞,让茶叶外形美观,更容易冲泡。绿茶红茶都要经过这道工序。”伊曼(Agarmani Imane)来自摩洛哥,那里不产茶,大部分茶是从中国进口的。她在家乡每天都喝一种卷成小珠子的绿茶——源自浙江绍兴的珠茶。巴基斯坦学生高州(Tabassum Muhammad Saad)正在学习临床医学专业,他常在晚上看书时给自己冲一壶提神的红茶奶茶。这一次,爱喝茶的两人,将尝试一种从没体验过的喝茶方式——点茶。周彬说,宋韵点茶的工序其实并不复杂,希望更多人通过学习和体验点茶,了解和传播茶文化及其背后历史。周彬讲解,茶艺师演示,留学生们一起体验宋韵点茶的步骤:温盏、投茶、注水调膏、点汤击拂、轻拂调细。一步一步,用茶筅用力搅动,直到茶汤产生一层细腻绵密的气泡。伊曼拿着茶筅顺时针快速搅动,茶碗里渐渐结了一层细密的白色泡泡。“点茶就好像做蛋糕一样,可以打出这么多泡沫,好有意思。”伊曼捧起茶碗抿了一口说,“我没试过把茶叶研磨以后冲的茶,喝起来味道有点特别,我挺喜欢的。”日本留学生徐昌子(Jo Shoko)刚到中国一周,了解日本茶道的她,看到宋韵点茶的步骤并不陌生。她说:“日本茶和中国茶很像,但中国茶的历史更长。今天在现场,我第一次看到手工制茶的过程,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体验。我自己冲的茶,闻着很香。” 毛笔和茶粉都是趁手工具两地中文爱好者同写方块字谷雨时节还和汉字有特别的渊源。传说中,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就是在谷雨时创造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爱好者们聚在一起,与杭州连线联动,用书写汉字的方式庆祝这一天。孔子学院的葡汉翻译实习生温言(Alexandre Alves)悬腕提笔,写下一个工整有力的“茶”字,冲着镜头,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展示给杭州的伙伴。他说:“我喜欢中国文化,更喜欢喝茶!”屏幕这头,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英国留学生缇娅(Tia Lawrence)用竹签蘸着抹茶粉,在茶碗中的白色泡沫上一笔一划地勾画出一个“茶”字。在英国时,她常喝绿茶和英式早餐茶,她说:“那些茶的味道更浓,今天的茶喝起来很鲜爽。” 接着,葡萄牙的威廉(Guilherme Roque)也选了一个“草字头”的汉字。镜头跟着他的毛笔尖运转,他说:“我写的是良药苦口的‘药’。感谢浙江中医药大学,带我们了解中国的茶叶,我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够自己去中国看看,了解中药的魅力。”也许是受到了启发,身在杭州的巴基斯坦学生林朗(Shukurullah)在自己的茶碗里用抹茶粉“写”下了“茶是药”。新西兰中医学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突尼斯分校的学生们,同步在线观看了两地的书写联动。一个汉字、一杯清茶背后,是有故事有温度的中国文化。在茶山里用茶写汉字,这是属于“茶都”杭州的春日浪漫。 新闻链接:“联合国中文日”和“国际中文日” 2010年,联合国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以促进6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同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建议,将“联合国中文日”定在每年的谷雨节气(4月20日前后),并通过举办系列活动,提高中文国际化水平,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2020年起,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联合国中文日”为契机,联合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云服务平台“中文联盟”,将每年谷雨定为“国际中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