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导肮
媒体关注
网站导航
新闻动态
关于我们
IEC SYSTEM
EN
招生 >
奖学金 >
校友 >
特色专业 >
留学生活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媒体关注 >
党建新闻 >
来华留学认证 >
突尼斯海外分校 >
关于我们 >
2025
04.23
《橙柿互动》“原来这就是‘中国魔法’!”Z世代城市体验官谷雨探秘中医药 传统药膳成为连接世界青年的“健康密码”
在春意盎然的谷雨时节,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悄然绽放。4月20日,国际中文日,这一天也是谷雨节气,“中医出海——Z世代城市体验官系列活动药膳文化发现之旅”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举行。来自二十几个国家的近百名Z世代留学生在药膳讲座中聆听千年养生智慧,于八珍糕制作中触摸“可食用的艺术”,更通过中外家庭结对共融,将茯苓、芡实的祛湿秘方化为指尖的温情协作。这场跨文化交流活动,也是Z世代国际播报团活动,不仅让留学生们惊叹于“五色入五脏”的中医逻辑,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传统药膳成为连接世界青年的“健康密码”,为中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写下生动注脚。浙江中医药大学工会、妇联副主席陈海霞、药学院党委副书记蒋笑燕受邀出席活动,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万朵、杭州国际传播中心运营总监季韬致开场辞。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华颖博士作为主讲人,从药膳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她指出,《后汉书》中“药膳”一词的记载可追溯至两千年前,而《黄帝内经》提出的“五谷为养”理论,更是奠定了中医药食同源的哲学基础。“药膳不是简单的食疗,而是以中医辨证施膳为核心,结合体质、季节、地域差异,科学配伍食材与药材的特殊膳食体系。”讲座中,现代医学与传统理论的呼应成为亮点。华颖提到,绿色蔬菜中的叶酸促进肝脏代谢功能,印证了“青色入肝”的科学性;红色食物如番茄富含的番茄红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恰与“赤色养心”不谋而合。“中医的智慧不仅在于理论体系,更在于它融入生活的实践性。”她以苦瓜为例,称其为“君子之瓜”:“虽自身味苦,却从不染苦他物,正如中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番生动比喻引发阵阵笑声,摩洛哥学生叶涵(Elkhazzar Smahane)感慨:“原来夏季吃红色水果与‘火’元素相关,这种将自然规律与身体调养结合的逻辑令人着迷。” 互动环节大家纷纷踊跃举手。面对巴基斯坦学生方力(Azlan Muhammad)关于“中西医有效性”的提问,华颖以针灸和中药药理为例,强调二者互补而非对立:“西医精准,中医则是调理生态的‘园丁’。药膳需日积月累,如同培育花园,急不得也乱不得。”这一比喻让卢旺达学生叶琳(Impanoyimana Chanceline)深受启发:“我发现中医是从根源调整生命状态。或许未来我能找到中西结合的健康管理方式。”一边听着讲座,一边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师家庭与来自13个国家的国际学生结成对子。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蒋笑燕揭晓结对结果。45人一共被分成6组,每组七八个人,有中国小朋友也有国际大学生,大家欢坐一桌,其乐融融。教授大家制作八珍糕的是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蒋立勤,她侃侃而谈八珍糕的前世今生。当听到这道糕点曾作为古代宫廷御医调理皇嗣脾胃的秘方时,留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PPT里罗列的食材。“淮山药在非洲叫‘地苹果’,我们用来炖汤!”津巴布韦留学生李天乐兴奋地比划。蒋教授介绍:“八珍糕后来流传至民间,其配方融合了中医食疗理念,选用八种珍贵食材,历经千年传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八珍糕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成为传统中医药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珍糕馅揉搓成小球的时候手势要轻,多揉搓揉搓,这样才能揉匀搓圆!”蒋教授手里揉着馅在做示范,博茨瓦纳姑娘杨佳一已迫不及待用手挖了一坨黄色的外包皮,开始揉搓,“原来这就是‘中国魔法’!”她模仿着中国妈妈揉面的手势,却把面团搓成了歪扭的星星,引得同组的土库曼斯坦小伙和平大笑:“这颗星星我来承包!”中国小朋友“糖宝”递上模具,奶声奶气地指导:“杨姐姐要用力压到底哦!”揉搓15克面团的精细操作,成了检验默契的趣味挑战。鲁益彪老师的“饱饱喝喝一家”独创出“流水线作业”:中国妈妈搓面团,两位小朋友“饱饱”和“喝喝”称重,摩洛哥姑娘负责包馅,泰国姑娘林丽珊负责压花,中国爸爸将制作好的八珍糕装入包装盒。另一组霍明老师家的"奶油"小朋友,则骄傲地向同组津巴布韦留学生李天乐展示着她的包馅技巧:“你看,这样转着捏就不会露馅啦!”五色面皮包裹的糕团在模具中绽放出莲花、锦鲤等造型,伊朗留学生方美丽捧着成品惊叹:“这简直是 edible art(可食用的艺术)!”当首盒五彩八珍糕入盒时,方美丽哼着《茉莉花》给糕点撒上细细的糖粉,李天乐用刚学会的杭州话夸赞:“毛好嘞!”“谷雨时节湿气重,八珍糕里的茯苓、芡实正是祛湿良方。”蒋立勤教授捻起一块金黄油亮的糕点,向中外学子解释其中奥妙。来自索马里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马俊杰认真记录着配比,他说:“我要把这份‘中式健康密码’带回家乡。” 活动尾声,各国留学生捧着礼盒,盒中八珍糕如彩玉生辉,映照着张张笑脸。蒋教授说,此次活动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节气民俗,通过家庭结对形式让留学生沉浸式感知中国文化。正如八珍糕融合八味药材的智慧,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也在谷雨润物无声的滋养中,酿出历久弥新的芬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万朵全程参与活动,她指出:“药膳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举办这次活动特别希望我们的留学生能学习有关浙江中医药的一些文化,积极推动浙派中医出海。” 杭州国际传播中心运营总监季韬在开场致辞里也说:“推动城市和高校国际化发展,促进民间交流,一直都是杭州国际传播中心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同的愿望。从去年开始,我们共同推出了“有节 有气 有天地”系列视频,由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和国际学生出镜,杭州国际传播中心策划制作,在国内外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浏览量。很多外国友人在ins、twitter、facebook上给我们留言,发现中医为他们打开了解中国、了解杭州的一扇窗。”
2025
04.20
《Hangzhoufeel微信视频号》“中医出海”Z世代城市体验官活动
中医出海,尽享药膳文化发现之旅!“中医出海”Z世代城市体验官活动4月20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举行,百名留学生在实践互动中体验中医文化魅力。Let's embark on a cultural Journey through medicinal cuisine as TCM goes global! On Apr 20, around 10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xperienced the charm of TCM as GenZ City Experience Officers through interactive activities.
2025
04.15
《浙江老年报》“洋中医”回母校报喜叙师生情
2025
04.08
《北高峰》非遗传承润民心 文化交融谱新篇——丁香书院启幕2025年春季学期
东风送暖,春意正浓。4月2日,东信社区携手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共同启幕2025年丁香书院春季新学期,以“迎春四礼”为主题的非遗风筝制作活动,为中外居民共绘春日图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活动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通过文化交融的桥梁,促进了不同国籍居民间的情感共鸣与心灵相通。“迎春四礼”,是东信社区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创新性传承。活动融合了春季“点春、咬春、戴春、惜春”的古老习俗,结合非遗风筝制作技艺,让中外居民在共同参与中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不仅让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社区治理在文化的浸润中更加温暖人心。依托“国际同心园”共建品牌,东信社区将非遗传承深度嵌入社区治理体系。通过校地共建,与各大高校合作,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让非遗成为联结中外居民的“文化使者”。在这里,中外居民不仅是文化的体验者,更是传播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浦沿故事,书写着文明互鉴的新篇章。未来,东信社区将继续深化校地共建,拓展国际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通过举办国际音乐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活动,让传统非遗走出国门,成为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同时,结合海外媒体平台,将非遗风筝制作等活动的精彩瞬间传播至全球,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在东信社区丁香书院,每一场活动都是一次文化的播种,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接下来,东信社区丁香书院将继续深化和拓展文化活动内容,努力打造一个更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同时,东信社区将继续致力打造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融合的国际化社区,为文化传承和社区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原文链接:https://m.1045fm.cn/#/news/share?id=10162808&columId=10000001&columName=%E8%B5%84%E8%AE%AF&shareType=0
2025
04.03
《中新网浙江》浙江中医药大学举行清明祭无语良师仪式
中新网浙江新闻4月3日电(张煜欢 童南森 金鑫俊)近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由基础医学院主办,国际教育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协办的“感恩缅怀无语良师”纪念仪式举行。师生们共同向遗体捐献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活动现场。浙江中医药大学供图  现场,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在场师生们观看了学院原创医学教育纪录片《余烬》,从纪实视角生动展现了无语良师们伟大的生命抉择,让在场师生深受触动。  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储利胜说:“无语良师以无言奉献的精神,为医学教育筑牢根基,也时刻勉励着同学们砥砺前行,以青春奉献于人类生命健康事业。”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董敏华向现场留学生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他呼吁同学们心怀感恩,传承医者精神,推动医学事业不断前行。  全体师生在无语良师纪念碑前肃立默哀,敬献鲜花,齐声重温医学生誓言,铭记“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神圣使命。  浙江中医药大学2024级中医学硕士研究生胡杨说:“解剖课程对中医学生有着特殊意义,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将继续秉持赤诚之心,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探索,不负无语良师的无私奉献。”(完)原文链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0435740heqefandf.shtml
2025
03.03
《橙柿互动》戴耳机时间长,听力受损?浙江中医药大学留学生教你做耳保健操
“来,跟我学!像这样点压听宫穴、敲击天鼓……”浙江中医药大学2022级听力学硕士研究生,赞比亚来华留学生王磊操着流利的中文,字正腔圆地向一位中医学大二男生演示如何做耳保健操。“大家只知道做眼保健操保护眼睛,其实耳朵也非常脆弱,耳保健操每天也做一做,日常护耳保健也一样必要。现在年轻人爱戴耳机听音乐,戴耳机的时间也很长,还有劳累熬夜等不良习惯都可能损伤听力,所以保护听力应该是从小就要开始重视的事。”摩洛哥听力学研究生马旭和马来西亚籍研究生陈熙芫说。陈熙芫今年研三,近一年一直在听力门诊跟着教授接诊病人,她说年轻人现在有耳疾的人数在增加。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也是第13个“世界听力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影响超过15亿人。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为了提高大家的用耳健康意识,保持良好的听力,2月28日,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学专业的来华留学研究生兵分三路,分别在学校滨文校区、临平残疾人之家和杭州银行,开展了以“健康聆听·无碍沟通”为主题的健康用耳知识科普活动。在滨文校区活动现场,中外听力学子一起合作,发挥专业特长,为在校师生普及用耳健康和护耳常识。两位学医的非洲小伙子说他们经常会觉得耳朵痛,有时还会听不见。赞比亚籍听力学硕士研究生王磊从裤袋里掏出手机,让他们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他们预约就诊。王磊说:“定期进行听力检查还是很有必要的,像你们这样,偶尔有听不见的情况尤其要引起重视,还是应该去医院检查。”津巴布韦籍学生田中也是听力学研究生,中文也说得不错,面对前来咨询听力问题的中国学生,他咧开嘴,露出一口白牙,热情地鼓励他们跟着身边正在学习做耳保健操的中外学生一起,“就这样做,跟着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表示收获满满:“我们每年都会进社区开展爱耳护耳的志愿活动,这次我们来到学校,为学校的老师的同学们提供听力咨询。”马来西亚籍学生陈熙芫笑着说:“这样的活动真的很有意义,不仅能学以致用,还能提高大家对健康用耳的认识。”作为全国首个设置听力学专业的高校,浙江中医药大学被誉为听力学的“黄埔军校”、中国听力学家的摇篮。赞比亚籍留学生王磊、马来西亚籍陈熙芫、津巴布韦籍田中、摩洛哥籍马旭、刚果籍金贸,这五位都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学研究生,都是“惠耳听力”来华留学生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学生。目前,三届奖学金毕业生在加纳、坦桑尼亚、巴基斯坦的创业已步入正轨,通过数字化技术链接“惠耳听力”中国总部和海外中心,完美解决了定制式助听器制作效率和成本问题,具有不错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来吧,跟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学留学生一起来做耳保健操!1.  点听宫:用食指点压耳屏前的听宫穴50次。2.  击天鼓:两手心掩耳,以两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敲击枕部50次。3.   拔鼓膜:将掌心压住耳孔,随后迅速打开,重复20次。4.   拉耳廓:用拇指、食指向上牵拉耳尖,向后牵拉耳廓中部,向下牵拉耳垂各10次,如此重复3次。5.   揉耳廓:用手掌心分别捂住同侧耳廓,做前后搓擦,向前搓擦时耳廓反过来盖住耳孔,共做50次。 6.   搓耳根:用双手食指、中指夹住耳廓,以指掌上下搓擦为一次,共50次。原文链接:https://web-cshd.hbjt.com.cn/article/draft/share/334332?scene=1&id=334332&hbId=Z7GwxM9pvYNp
2025
01.27
《中国蓝新闻》新春走基层丨长见识!我在浙江学中医
小吉来自俄罗斯,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听说春节前的中医门诊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她决定来给老师帮帮忙,顺便长长见识!外国人小吉来自于一个“中医世家”,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中医,但见证了医院门诊里中国医生的忙碌,她还是被“震惊”了!
2024
11.19
《潮新闻》松弛感拉满!杭州这家医院养生夜校来了“洋学生”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11月19日18:30,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养生夜校”第三期课程如约开课了。这一期的授课老师,是来自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王双珠和她的八段锦团队。她告诉记者,八段锦起源于北宋,被称为“千年长寿操”,一共八式,简单易学。有人说这套中医养生操“一个动作就是一味药”。在练习的人群中,记者看到了几位外国学员的身影。来自俄罗斯的姑娘DILNOZA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一名留学生,她一下课就从滨江转了两趟地铁匆匆赶来学习。DILNOZA说自己从小就对中国中医文化感兴趣,之前还接触过“太极”。相对来说,这套八段锦功法也不是那么难,虽然打起来有点“累”。“感觉这个不是一次就立马有效果,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自哈萨克斯坦的AIBOL则表示学八段锦比其它的运动学起来更轻松,因为他之前接触过八段锦,这次还想再来尝试一下。德国小伙小马是一名中国女婿,他是跟着自己的爱人一起加入到练习“八段锦”的队伍中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来中国三年了,很喜欢中国文化和美食,练八段锦让他感到放松。
1
2
3
4
5
6
7
...
与我们联系
@IEC-ZCMU
@IEC-ZCMU
@IEC-ZCMU
@IEC-ZCMU